2012年,我到魏县郝中村驻村扶贫,于2014年完成了阶段性扶贫任务。我本以为就此结束扶贫,可离开后才发现,心中对乡亲们的深情难以割舍。2016年,我主动申请,来到前杨村,开始了第二轮驻村扶贫。2018年驻村干部轮换时,我又一次申请,开始第三轮驻村。
2016年3月,我初到前杨村,发现空闲宅基地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,村两委办公场所外遍地枯草落叶,门窗不全,屋里霉味刺鼻,尘土老厚,还有老鼠窜来窜去。虽说有心理准备,但这样的场景还是让我吃惊。一开始,村民对我并不信任。就连老支书都说:“你们城里人能受得了这个罪?把被子放下,该回哪回哪去吧。”我没有走,而是支锅架灶,发誓要在这儿干出个模样。 为摸清村里情况,进村第二天,我入户走访,问村民所难所需;第三天,找来一辆三轮车,带着村里党员清理道上积存多年的垃圾,整整拉了70多车;第七天,邀请县医院专家到村义诊;随后,筹措44万元资金,开始硬化出村道路…… 有的村民家确实困难,我们实施重点帮扶。60多岁的宗国喜身体不好,爱人有残疾。他家住房摇摇欲坠,因为穷,刚上大学的女儿正考虑辍学。我听说后,连夜走访劝解: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。借助危房改造政策,我帮老宗盖起了3间新房,购置了家具、家电,为他老伴办理了残疾人补助,他女儿获得“雨露计划”扶贫教育补助。老宗现在逢人就说:“是扶贫干部为俺家改了穷命啊!” 前杨村留守妇女多、老人多,如何发展产业?与村两委商定后,我们发挥“致富能人”效应,激活村里一池春水。村民王红勇是养鸡专业户。我多次到他家做工作,动员他扩大规模,招收贫困群众到鸡场打零工,并传授技术。贫困户张翠萍、宗向朝在他的养鸡场帮忙,每月增收上千元。同时,我们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购置了22台缝纫机,建起服装加工厂,吸收10多名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就业,人均月收入增加1200多元。 有了致富路,群众跟着走。现在,前杨村已形成一个以养鸡为龙头,以光伏发电、扶贫微工厂为基础,蚂蚱等特色养殖,金银花、李子、黄金梨等特色种植为有效补充的产业集群,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6000元。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零的突破,达到年均5万元左右。 8年驻村扶贫,我先后筹资2200多万元,帮助两个村顺利脱贫摘帽、200多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。这期间,我也曾犹豫过,但转念一想,我当初为什么来?不就是为了与群众靠得更近吗?成就感源自群众的幸福感。坚守住初心,绝不半途而废,才能真正帮助群众把贫困的帽子甩掉,走上小康幸福路。
扫码下载汴梁风客户端
责任编辑:
①凡本网注明“稿件来源:开封日报、汴梁晚报”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,版权均属于开封日报社和开封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开封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本网未注明“稿件来源:开封日报、汴梁晚报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开封网联系。
※ 联系电话:0371-22924343